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。
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。
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。
——《游子吟》
一首耳熟能詳的唐詩,道出了天下游子的心聲,為了更好地生活,為了更好的前程,我們大多都是少小離家老大不一定回。憶起這二十多年與媽媽的點點滴滴,既感慨又懊惱無極。
在我很小的時候,媽媽因為意外,把手摔傷了,做事不太方便,在我童年的記憶中,媽媽是超人,每天都要給家人做飯洗衣,等到我和妹妹上學時候,她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就開始起床忙碌,特別是冬天,一雙手凍得通紅。年幼的我們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份辛苦,爸爸每天都要忙著地里的活,也幫不上忙,照顧一大家子吃喝拉撒睡全落在了媽媽的肩上。
后來,我們大一些了,偶爾也幫忙做點一所能及的事兒,媽媽覺得學生娃最重要的還是學習,因此我們能幫襯的九牛一毛。媽媽依然重復著煮飯洗衣,打掃衛生,偶爾下地干活的忙碌又單調的日子。
再后來,我們需要離開父母,外出求學,可憐天下父母心,開學的頭一天,媽媽就開始著手收拾我們的衣物,并再三叮囑我們注意事項,年少輕狂的我們根本就理解不了父母那份牽掛的心?;蛟S是理解的,可是青春叛逆的我們只會覺得嘮叨,啰嗦,煩躁,一味的忽略和傷害媽媽關懷的心。每個周末,媽媽都會打電話過來,詢問的幾乎總是,學校吃得飽穿得暖嗎?最近學習怎么樣呢?······我的回答也從最初的認真到漸漸的敷衍,現在想想,當時的自己實在是太不懂事。
因為不努力,高考落榜,接來好幾個月心情都很低落,偶爾更是莫名其妙發火,媽媽一直在身邊陪伴,開導,讓我重拾信心,開始打工生涯。
剛出入社會,從信息閉塞的小村莊走進車水馬龍的大城市,是膽怯的,也是自卑的,我的第一份工作還是媽媽陪著一起找的,慢慢的開始適應大城市的生活,自己也變得成熟了。
解決了工作上的事兒,又開始操心女兒的婚事,因為不理解,不懂事,開始排斥媽媽的各種關心,總覺得她管這管那,越發的叛逆,做了很多自己懊惱,父母擔心的事······
如今,已為人母的我,才開始明白媽媽的苦心,因為愛,才費心。
可是,現在的我們整天忙于工作,一年到頭,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,偶爾通電話都會問問,最近忙嗎?什么時候放假呢?其實我知道,那是媽媽想我們了,想我們回家看看。
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,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。
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,一輩子總操心就奔個平平安安。
這就是父母,我想對他們說,“爸,媽,您們辛苦了,我們一定?;丶铱纯?!”
出門在外的游子,有時間也?;丶铱纯窗?,爸媽在家想我們了。